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的熱播,不僅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盛宴,也給淘寶賣家帶來了營銷的新機會。借助于此,一家名為“小丫美食坊”店鋪在12小時內就完成了135單。這也表明,對于亟待擴大品牌影響力的地標農品而言,事件(Focus)十分重要。
像很多美食愛好者一樣,打開電視機,欣賞了央視紀錄片《舌尖上的中國(第二季)》第一集。總的感覺,第二季融入了更多人文情感,在繼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的同時,更加注重美食背后的人的故事和情感,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升華。
作為近年來成功的國產紀錄片,《舌尖上的中國》還掀起了國內特產美食的一波網購熱潮。人們在電視上、視頻網站上看過了如此唯美的美食紀錄片之后,希望品嘗一下乃是人之常情。但限于空間距離,電子商務就成了連接各地美食和消費者的佳紐帶。
舌尖背后的網購生意
不過,并非所有舌尖上的美食都能立刻淘到。例如,18日當晚舌尖2播出后,在淘寶上搜索“雷山魚醬”,結果是0,表明尚未有賣家銷售該產品。但網商的反應速度超乎想象,網名“新農人阿西”的農產品賣家在微博上透露,他當天連夜組織人趕往貴州省雷山縣采購魚醬,第二天中午淘寶上架,單價98元500克,截至當晚23點,銷量已經破百單。
原本在網上銷量不溫不火的特產,這一次也迎來噴發式增長。在淘寶指數頻道,輸入關鍵詞“山東煎餅”,這同樣出現在舌尖2中的地方特產,其搜索量的變化在4月18日當晚出現一條驟然拉高的曲線,近七天的搜索指數環比增長212.6%。與“舌尖上的中國”相關的商品搜索量變化情況更為驚人,淘寶指數顯示,“舌尖上的中國”近七天的搜索指數環比增長為10809.8%,增長達百倍。
這就是“電視媒體+電子商務”聯動的力量。2012年《舌尖上的中國(第一季)》也曾經引發了淘寶的美食購買熱潮,地方特產美食成了淘寶上的熱門搜索詞。舌尖1開播后,短短5天內就共有580多萬人上淘寶淘一淘熟悉的家鄉味。此前冷門的毛豆腐、松茸、諾鄧火腿、乳扇等,成為銷量增長快的特產食品。例如云南諾鄧火腿在紀錄片播出后5天內,成交量增加了4.5倍,環比增長17倍。
有了第一季作為鋪墊,這一次各路網商的行動力更加迅速。以天貓為例,4月17日,天貓旗下的天貓食品與央視達成合作,天貓食品成為舌尖2獨家合作平臺,同步首發每期節目中的食材和美食菜譜,舌尖2攝制組還將為同步上線的食材把關。京東、我買網等網站也在第一時間推出了相應的專題頁面。
F2O模式背后,地標農品需要什么?
在網絡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,電視、報紙、雜志等傳統媒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引發的特產美食網購熱則表明,收視范圍廣、制作精良的電視節目,同電子商務平臺能夠形成優質的互動,從而帶動相關產品的在線銷售。
如果說O2O是“線上+線下”的商業模式,那么“焦點事件+電子商務”則可以構成一種新型的“F2O(Focus to Online)”模式。F2O模式的作用機制是:熱點事件在電視等媒體形成擴散效應,電商平臺迅速推出相應產品(如美食、服飾等),滿足瞬間激增的新需求,從而進一步推動熱點事件的升溫,形成媒體和電子商務的良性互動.
F2O模式作用機制(以電視節目為例)
關于F2O模式我們近還發現一個生動的案例,安徽寧國85后女網商楊柳,在當地被稱作“花茶公主”,從2008年起她開始在淘寶上售賣花草茶,至今已經是1家淘寶金冠店和1家天貓店的老板,2013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。2011年時,她的店鋪月均交易額還只有幾萬元,但有一天晚上,客服發現眾多顧客來下單購買一款冷僻的產品 “綠梅花”。詢問后才知道,當晚湖南衛視《百科全書》節目中,專家講到了綠梅花對于女性美容的作用,于是
顧客紛至沓來,當月的交易額一下子就沖到了40萬元。
F2O模式對于電視等媒體、電商平臺來說是一種雙贏。電視媒體帶來的熱點事件效應,能夠轉化為實際的商業訂單,這既是一種影響力的體現,也為未來商業模式的開發創造了條件;電商平臺借助熱點事件也實現了平臺引流、擴大營業額的結果。
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從業者來說,F2O模式帶來的啟示是:一是要關注社會熱點事件,學會將產品與熱點相結合進行營銷的技能;二是可以嘗試用電視媒體、視頻的方式來進行產品營銷,甚至打造區域農產品網絡品牌,冷門農產品也有成為熱點的可能;三是要加快供應鏈的反應速度,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世界,領先一步者贏。